野猫

更新时间:2024-07-21 20:26

野猫(学名:Felis silvestris):是一种小型猫科动物,该物种有多达23个亚种被确认,不同的亚种体型大小,毛色和花纹各不相同。雌性体重平均2.7-4千克,雄性平均为4-5千克。通常体长为500至750毫米,尾长为210-350毫米。在干燥的地区,猫的皮毛往往比较苍白和色浅,斑纹也较模糊; 而来自湿润地区的往往较黑暗,斑点或条带状更深。

动物学史

对于如何将全球广泛分布的野猫(Felis silvestris)的形态和遗传学的地理变异与其分类学和系统学联系起来,仍然没有明确的共识(Kitchener和Rees 2009)。最新的系统地理学分析(Driscoll et al. 2007, Macdonald et al. 2010)表明野猫由5个亚种组成,包括3个传统亚种:非洲野猫(F. s. lybica Forster, 1780)、亚洲野猫 (F. s. ornata Gray, 1830) 和欧洲野猫 (F. s. silvestris Schreber, 1775),以及最近对南部非洲野猫 (F. s. cafra Desmarest,1822)以及将中国高山草原的荒漠猫纳入该物种(F. s. bieti Milne-Edwards,1872年)。另一种分类学处理可能是将F. bieti、F. silvestris和F. lybica(包括ornata和cafra作为亚种)作为三个最近受到辐射的系统发育物种进行处理(Kitchener和Rees2009,Macdonald等2010)。这里使用的物种概念不包括荒漠猫(F. bietei),该物种被评估为独立物种。

形态特征

体型尺寸

野猫,头体长630-700毫米;尾长230-330毫米;后足长120-160毫米;耳长60-70毫米;颅全长80-106毫米;体重3-8千克。皮毛颜色相当多变,从浅灰黄色到红色,并有很多不规则的黑色或红褐色斑点,颊部有2条小的褐色条纹。体被小的实心斑点,有时融合成条纹。喉部和腹面经常呈浅白到淡灰色。前额有4条十分显著的黑带,与浅底色形成鲜明对比;眼和鼻吻部通常突出有白色到淡灰色斑。耳边缘有白色或浅色毛;耳内侧毛呈淡黄白色。耳后毛色从与底色相似到暗褐色。尾尖黑色,尾上有一些黑色横环纹。尾长超过头体长的50%。有4对乳头。

雌性体重平均2.7-4千克(指名亚种平均3.5千克、中东亚种平均2.7千克、北非亚种平均4千克),雄性平均为4-至5千克(指名亚种平均5千克、中东亚种平均4千克,北非亚种平均5千克),个别猫的重量幅度在一年四季各不相同。通常体长为500至750毫米,尾长为210-350毫米。

皮毛颜色

传统的科学分类,将野猫根据其身体特点和地理位置分成三组:欧洲、非洲和亚洲。该物种有多达27个亚种被确认,不同的亚种体型大小,毛色和花纹各不相同。在干燥的地区,猫的皮毛往往比较苍白和色浅,斑纹也较模糊; 而来自湿润地区的往往较黑暗,斑点或条带状更深。非洲野猫的体色比欧洲野猫淡,主要有灰色形和褐色形,越是靠近森林地区的,体色越是深。身上带有波纹状深色斑纹;欧洲野猫一般具有比较厚的皮毛,与家猫相比,它们的头部比例更大,不同地区的体色也有所不同;亚洲野猫体形较小,体色多为灰色,并带有棕色斑纹。

野猫在其整个主体上有明确的模式,皮毛通常呈灰棕色,有蓬松的布有黑条的尾巴。它们的皮毛短而柔软。颜色类似一只虎斑家猫,使它们便于藏身于森林栖息地。欧洲野猫(指名亚种)冬天有厚厚的皮毛,有时看起来比其他野生猫科动物大。亚洲野猫(中东亚种)皮毛颜色的背景往往更红或黄,有黑斑,有时收敛成带状的覆盖模式。非洲野猫(北非亚种)各国亚种间很难区分,它们的毛皮更轻,比欧洲的野猫密度较小,它们的尾巴短,逐渐变细。非洲野猫(北非亚种)跨越较大的地理范围,虽然皮毛颜色和密度随纬度变化,从沙色到黄灰色和棕色,与深色条纹和斑点,但它们有一个偏红色调的特点,尤其耳朵背上的皮毛。

近种区分

在中国西北部的草地和干旱地区,野猫是在野外唯一与家猫相似的物种。它很容易与兔狲区分,兔狲矮胖,且耳位较低;或与荒漠猫区分,荒漠猫体型相当大,有红的耳簇毛。野猫的头骨很难与家猫和野化的家猫区分。它们有一个短的吻突,上腭长宽相近。在猫属(Felis)中,只有家猫和野猫具有颧骨的水平扩展区。

野猫与家猫区别特征:

栖息环境

野猫生活在非常多样的栖息地,更喜欢居住在接近淡水水源的较干旱区。从不出现在积雪超过20厘米的地方。从沙漠和灌木草原到干燥和混交林;只存在于热带雨林和针叶林中。常见于平原和草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并经常出没于有灌丛的沙漠。常占据绿洲、花园、人类居住地附近,也见于高达海拔2500米的地方。它们机会地捕食小型脊椎动物,更喜欢鼠类。有些地区,野猫的活动规律与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一致。

非洲野猫出现在整个非洲,在各种各样的栖息地。但在热带雨林缺席。在沙漠地区,仅限于山区和有水源的地区。

亚洲野猫被主要是在沙漠边缘,但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栖息地被发现。从高山和草原、草地,分布的边界可以通过积雪深度来确定。在植被充足的山区,活动范围可达2,000-3,000米的高度,通常在靠近水源的地区分布。

欧洲野猫主要与森林有关,在人类人口密度低的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发现的数量最多。它们也存在于地中海灌木丛、河岸森林、沼泽边界和沿海地区。避免了集约化种植和城市化的地区。主要生活在落叶林。栖息地也可以在针叶林的边缘。分布被限制于北部地区的积雪深度,并且通常是在低人群生活的领域。欧洲野猫在冬季不能坚持雪深超过20厘米和超过100天。它们以人的生活区域为主,其中放牧和是农业区是其生活的主要形式,因此,土地使用并不密集。一般栖息于灌木丛,河岸和沿海地区。

生活习性

野猫是独居动物,主要是夜行性。一般在清晨和黄昏时分捕猎,但有时也在白天活动。独居,有领地性。终年居住在其他哺乳动物挖好的洞穴中。

单独在夜间或晨昏活动,白天隐匿于树穴或灌丛中。行动敏捷,善于攀爬,潜行隐蔽接近猎物,突然捕食。领域性也很明显,通常每个个体大约占据3~4平方公里的领地,但当领地内食物不足或者寻找配偶时,也常到领地以外游荡。

主要吃小型啮齿动物、鸟类、蜥蜴和蛙等,也食鱼类和昆虫等。苏格兰野猫较多的捕食兔子,亚洲野猫捕捉雉类、沙鸡等。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克罗地亚、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法国、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亚、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苏丹、斯威士兰、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可能灭绝:捷克共和国。

区域性灭绝:荷兰。

繁殖方式

野猫繁育发生在一年的不同时间,这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欧洲野猫交配发生在晚冬(1月至3月),在春季生育,通常在5月。亚洲野猫常年可以繁殖,非洲野猫繁殖期在3月至9月。在岩石或在植被茂密的受保护的洞穴中产仔。妊娠期56-63天,每产1-8仔,平均为3.4只。幼仔出生10天后才睁开眼睛,5个月后离开母亲独自生活。欧洲的许多野猫都是一夫一妻制动物。野猫生存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和家猫的杂交,使它们的种群趋于弱势。雌性性成熟约10至11个月大,雄性9到22个月大。寿命为15年以上。

亚种分化

最新分类

传统分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4年 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种群现状

野猫的种群密度较低,并受到栖息地丧失、破碎和退化以及与家猫杂交的威胁。世界上的家猫(Felis catus)数量估计平均为6亿只(Baker等人,2010年),使驯养的野猫(Felis silvestris) 的后代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然而,家猫很容易与野猫杂交,对“野猫”样本的遗传分析发现,大多数种群显示出杂交的证据(Nowell和Jackson 1996,Driscoll等人,2007)。几乎没有没与家猫杂交的“野猫”种群,如果有的话可能很少。即使与其他类似难以捉摸的野生猫科动物相比,这种家猫的基因渗入使得野猫种群规模的估计非常困难。已经开发出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形态学标准和遗传标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