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海

更新时间:2023-08-31 02:45

马长海(1667-1744),满洲那兰氏,字汇川,号清痴,出生于康熙16年,是吉林历史上著名的乡土诗人。

基本信息

马长海(1667-1744),满洲那兰氏,字汇川,号清痴,出生于康熙16年,是吉林历史上著名的乡土诗人。

个人事迹

长海生活的时代虽说是“康乾盛世”,但却是个法治浑浊、官场腐败、文字狱泛滥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反抗的唯一方式就是做个隐士。于是他离家出走,在易水河畔的雷溪筑了个草屋,取名“钵庵”,就在那里度过了他艰涩的一生。

既为隐士,则必寄居山林,大自然自是他首先歌咏的对象,希冀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山中杂咏》中就表达了这种意象:“人影散街门,转觉青山翠。石反生凉波,遥无清万类”、“山花不可名,化工能设色。门前玉女峰,新领终香国”、“闲念拂轻尘,刳心现洁露。枯薄示真迹,以我观空故。檐桂发秋香,香在秋来处。”既作隐者,必爱自然,爱自然的人必是善人,长海就是这样的善人,且听他唱的《枣花》:“殿香开尽春无力,二十四香花信息。信都之种何时来,大树小树家家开。”但是长海的诗在这里是升华了的,他不仅写枣花而且写果实,由这果实想到这枣树带给贫民的恩惠,因为它“一斗可易十升米”。《房山六绝句》则是带有某种寓意的咏景诗:“峨峨大房山,依林一时眺。雪霁数青峰,风吹暮寒到。”“手携青布囊,时贮白云影。醉枕白云眠,山风吹不醒。”“夕阳淡远天,岚影昏石阙。采药独归来,青云吐初月。”于咏景中透露着他潇洒飘逸闲云野鹤般的道家思想。

但马长海并不是个完全的隐者,他又是入世的。当闻知宁远将军岳钟琪西征准噶尔凯旋归来时,他即写下“闻道王师镇旅还,强胡效顺帝恩颁……预知大将论功日,第一全军返雪山”的诗句,固然有着对帝王的溢美之词,但饱含着他对保卫国家领土的将士的崇敬之情,可知长海之“隐”并非是对国事漠不关心。《国朝诗别裁集》说他“遗弃缨黻(官职),意气自豪,尝遇阿琛亭都统。席间,时琛亭防秋,汇川脱鱼肠剑赠之,悲歌慷慨”云云;他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甚为敬佩:“天子征辽大海东,回銮何似永安宫。雄心未是能消歇,自写丰碑祭郑公。”这类诗在长海的全部诗作中比重虽不大,也足可证明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了。

马长海又是诗论家。清代,诗论盛行,论家蜂起,但大多是模仿元好问的《论诗绝句》,鲜有新意。长海的诗论则使人耳目一新,如论陶潜:“粟里风开淡穆春,一吟一字总天真。义熙尚有关心事,岂使羲皇以上人。”如论杜甫:“老杜篇章出国风,诗中疏凿禹同功。北征自具垆锤手,抉剔南山未是工。”如论李商隐:“寄托文心是杜鹃,玉溪五十惜华年。却怜锦瑟无人会,枉把青衣作郑笺。”如论陆游:“针线天功苦锈春,放翁曾不费精神。如何有阐诗家秘,不独穷人亦瘦人。”这些诗论展示了长海的博学与才华。

马长海一生交友寥寥,他相信“人生有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这“同怀”就是李锴。同样是东北文人的李锴也是得官不就,隐于被列为我国十五名山之一的盘山。名山确是名山,要是去旅游观光那当然惬意,倘若一辈子“隐”在这山里,生活一定清苦。这样的人自然也就为长海所钦敬,也就难怪李锴为其作传了。这位挚友的赠诗倒是真叫活着时的长海惬意:“二月轻裘拥鹿皮,人间独少马清痴。夜来灶底无烟火,自咏梅花绝调诗。”天下痴人,惟马长海也。身后的长海与李锴、戴亨一起被誉为“关东三老”。由于长期隐居雷溪,长海的诗大多是关外诗,描写东北生活的不是很多。但从这少量的诗中仍可以看出这位游子对家乡的思恋之情:“水驿风帆接,人家烟火开。故人满京洛,不见一书来。”“明月白如水,西风欲度霜。封书能达否,一寄古潇湘。”然而他是终老于“长安委巷”的,直至老死,再也没能回到他日思夜想的长白故乡。

乾隆九年(1744)长海卒,“其身后无长物,惟有遗稿若干卷,惧其散失不全,而宁王殿下乃收而付之梓”。真的应该感谢这位“宁王殿下”,因了他,使我们在时隔二百多年后还能看到这部存诗二百多首的《雷溪草堂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