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更新时间:2024-07-03 20:10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诗作。此诗可分三段,主要表现对田园自由生活的依恋,和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开头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借追念平生,写出自己的生活、情性;中间八句为第二段,写旅途夜行,也写内心所感;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自己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抉择,决心返归。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真切、生动地写出了江上夜行途中的所见、所遇,衬托着诗人澄清静穆之心境。

作品原文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①

闲居三十载②,遂与尘事冥③。

诗书敦宿好④,林园无世情⑤。

如何舍此去⑥,遥遥至南荆⑦!

叩枻新秋月⑧,临流别友生⑨。

凉风起将夕⑩,夜景湛虚明⑪。

昭昭天宇阔⑫,皛皛川上平⑬。

怀役不遑寐⑭,中宵尚孤征⑮。

商歌非吾事⑯,依依在耦耕⑰。

投冠旋旧墟⑱,不为好爵萦⑲。

养真衡茅下⑳,庶以善自名㉑。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辛丑:指晋安帝隆安五年(401)。赴假:赴准假之所,意即销假返任。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诸问题》:“《自新篇》云:‘陆机赴假还 洛,辎重甚盛。’此宁类‘急假’耶?抑机吴人,若云假还,何得向洛耶?足知‘赴假’当即今言‘销假’意。渊明正是销假赴官,故有‘投冠’‘养真’等语耳。”江陵:当时的荆州镇地,是荆州刺史桓玄的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行:经过。涂口:地名,即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北宋前名涂口。

②闲居:闲散在家。三十载:诗人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三十载”是举其成数。一说“三十”应作“三二”,三二得六,即闲居了六年。

③尘事:指世俗之事。冥:冥漠,隔绝。

④敦:厚。这里用作动词,即加厚,增加。宿(sù)好(hào):昔日的爱好。宿,宿昔,平素。

⑤林园:一作“园林”。世情:世俗之情。

⑥如何:为何。舍此:指放弃田园生活。

⑦南荆:荆州治所在湖北江陵,江陵古属南方楚国之地,故西晋称荆州为南荆。东晋沿用此习称。《文选》作“西荆”。

⑧叩(kòu):敲,击。枻(yì):船舷。《楚辞·九歌·湘君):“佳耀兮兰枻。”王逸注:“枻,船旁板也。”新秋:即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

⑨临流:在水边。友生:朋友。生是对年轻读书人的称呼。《诗经·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⑩将夕:暮之将临。夕,傍晚。

⑪湛(zhàn):澄清,清澈。虚明:空阔明亮。

⑫昭昭:光明,明亮的的样子。

⑬皛(xiǎo):洁白明亮的样子。川上:此指江面。

⑭怀役:犹言负役,身负行役。不遑(huáng):不暇,没有工夫。

⑮中宵:半夜。尚:犹,且。孤征:独自远行。

⑯“商歌”句:意谓像宁戚那样热心于求官,不是我所愿意做的事。商歌,指自荐求官。屈原离骚》:‘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王逸注:“该,备也。宁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夜出,宁戚方饭牛,叩角而商歌,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商,声调名,音悲凉。

⑰依依:依恋、留恋的样子。耦(ǒu)耕:两人并肩而耕。这里指隐居躬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代指两位隐士。

⑱投冠:抛弃官帽,即弃官,旋:返回。旧墟:这里指故乡旧居。

⑲好(hǎo)爵:指高官厚禄。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萦(yíng):缠绕,束缚。

⑳养真:养性修真,保持真朴的本性。衡茅:指简陋的住房。衡,同“横”,即“横木为门”。茅,茅屋。

㉑庶:庶几。有“差不多”之意,在古语中常含希望、企求的成分。这里就有希望的意思。

白话译文

在家闲居近三十年,因与世俗互不相通。

诗书加深平素爱好,园林没有世俗之情。

如今为何舍此而去,路途遥远去那南荆!

叩舷面对新秋孤月,告别友朋漂荡江中。

临近傍晚凉风微起,夜中景象澄澈空明。

天宇空阔明亮如昼,皎洁江面一片宁静。

身负行役无暇安睡,夜半尚且独自远行。

追求官禄非我所好,我心依恋田园躬耕。

弃官返回家乡旧居,不能被那官禄系情。

安居茅舍养性修真,愿能保我善良名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隆安四年(400)春,桓玄克荆州、雍州后,督八州即八郡军事,领荆州、江州刺史。当时陶渊明在桓玄幕府里供职。隆安五年七月,他回乡探亲假满,再次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的官府,路经涂口时,写下这首诗。

这是陶集中为数不多的行旅诗之一。题云“赴假还江陵”,可见陶渊明正在桓玄处任僚佐。至于他担任何职,因何请假,这些都难以考证。桓玄是一个雄踞上游、时时觊觎着晋室政权的跋扈军阀。在作者写这诗的次年,桓玄便举兵东下建康,翌年废晋安帝自立,国号为楚。

此诗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在表现一种“小雅”“国风”中常见的行役告劳、厌弃仕途之感,但如果联想到陶渊明所处的环境,则诗中投冠还乡的意愿表现得如此明确而又坚决,自然应该视之为他已经对桓玄有了较清醒的认识,而急欲摆脱这个是非之所。这可从到隆安五年冬天,陶渊明就因母丧去职,从此和桓玄、江陵再也不相干这个事件上得到佐证。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开头六句,是从题前着墨,借追念平生,写出自己的生活、情性,再转到当前。他这年三十七岁,说“闲居三十载”,是就大体举成数而言。过去精神寄托所在是诗书和园林,官场应酬这些尘事、虚伪欺诈这些俗情是远隔而无沾染的。四句盛写过去生活的值得追恋,也正是蓄势;接着便迸发出“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的自诘,强烈表现出自悔、自责。这里用十字成一句作反诘,足见出表现的力度;说“遥遥”,自然不仅是指地理上的“遥遥”,而且也包括与荆人在情性、心理上的相隔“遥遥”。

“叩枻”以下八句是第二节。前六句正面写“夜行”,也写内心所感。诗人挥手告别岸边的友人,举棹西行。这时,新秋月上,凉风乍起,夜景虚明一片,天宇空阔无垠,平静的江波上闪映着月影,望过去分外皎洁。这是无限美好的境界,但是,作者如此着力描写这秋江夜景,不是因为“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而正是为了反映出自己役事在身、中宵孤行之苦。一切美景,对此时的诗人说来,都成虚设;反足以引发其深思,既追抚已往,也思考未来。这样,“怀役”两句,便成了绾结上下的关捩语句。

结尾六句,抒写夜行所感。在上节所写境和情的强烈矛盾下,诗人不自禁地像在自语,也像在对大江、秋月倾诉:“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像宁戚那样唱着哀伤的歌来感动齐桓公以干禄求仕的世不乏人,而自己却恋恋于像长沮、桀溺那样的并肩而耕。“商歌”和“耦耕”,代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作者在此已作了明确的抉择。“耦耕”是“归隐”的代称,所以下文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具体考虑:首先是“投冠”(不是一般的“挂冠”),掷弃仕进之心,不为高官厚俸牵肠挂肚;其次是返归故里,在衡门茅舍之下、在田园和大自然的怀抱中,养其浩然真气。诗人深沉地想:要是这样,大概可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了吧。一个“庶”字,也表现出诗人对崇高的人生境界的不息追求。

诗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写江上夜行的所见、所遇,无一不真切、生动,发人兴会。其抒述感慨,都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实语。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情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又说“读陶公诗,须知其直书即目,直书胸臆,逼真而道腴”,此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名家点评

当代文物收藏鉴赏家龚望:“起首,惯家法。……凡笔作此‘敦’字,必作‘有’,以为的对。”(《陶渊明集评议》)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