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K·迪克

更新时间:2024-06-17 18:29

菲利普·K·迪克(Philip Kindred Dick,1928.12.16~1982.3.2)是美国的科幻小说作家,除了仍在发行的38本书外,他还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和少数作品出版在廉价的杂志上,其中至少有七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虽然他生前受到知名科幻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罗伯特·海因莱因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等人的赞赏,但却很少得到一般人的认同,直到他去世后才渐渐被人们认可。

人物生平

迪克的创作成为了赛博朋克(cyberpunk)类型作品的前身,他这些作品都描述一个道德沦丧的美国加州社会,早期的小说探索在社会和政治上的论题,后期的作品则是在讨论毒品和神学,这些描绘其实出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像是《暗黑扫描仪》(A Scanner Darkly)和《瓦利斯》。错列宇宙(Alternate universes)和拟像复制(simulacra)都有个共通的阴谋设定,这个设定是关于一个虚拟世界生活着常见的人们,而不是银河的精英分子。“在迪克的书中没有英雄事迹。”厄修拉·勒古恩这么说,“但有着许多英雄,其中曾被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提及的就是那些诚实、仁爱、坚忍的平凡人们。”其中一部长篇小说《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创造出一种新的科幻作品类型——错列历史(alternative history),也因此获得1963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流吧!我的眼泪》(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位举世闻名的人,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醒过来,在这个外观完全相同的世界里他不再是个名人,甚至没有任何人认识他。这篇小说赢得1975年约翰·坎贝尔纪念奖(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最佳长篇小说。在这些故事中,迪克将他所喜爱的人们放进虚构的世界,一个被他质疑其构想和制度的世界。“我甚至质疑这个宇宙,我想知道是否它是真实的,我想知道是否我们都是真实的!”迪克写道。迪克的故事常堕落为看似荒谬的幻想,角色们发现他们每天生活的世界是个假像,产生自外部的实质世界或来自不可靠叙述者的巨变(or from the vicissitudes of an unreliable narrator)。“所有他的著作开始于没有一个单独、客观存在的真实这个基本假设。”Charles Platt写道,“所有东西感觉上都不太对劲,脚下的地板很可能会突然移动,主角可能发现自己曾活在某人的梦中,或是他可能进入某种毒品诱发的状态而感觉比在真实世界还要好,亦或者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中。”

菲利普·迪克和他的双胞胎妹妹珍·迪克(Jane Charlotte Dick)提早了六个星期诞生在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市,父母为约瑟·艾德格(Joseph Edgar)和多萝西·迪克(Dorothy Kindred Dick)。根据各种描述,多萝西无法恰当地养育及照顾这对新生儿,就在他们出生的三个礼拜后珍被电热毯严重灼伤。迪克的父亲是一个假冒的美国国务院农业部门的调查员,他取出人寿保险证书,接着一位保险约雇的看护就被派遣到他们家,护士一看到营养不良的菲利普和受伤的珍就立刻将这两个婴儿送往医院,但是珍在途中就死亡了。双胞胎妹妹的去世深深地影响迪克的写作、人际关系和人生的观点,造成他作品中一个不断重复的主题“双胞胎幽灵”。后来他们全家搬往了旧金山湾区,但在迪克五岁那年父亲被调往内华达州雷诺市;母亲桃乐西拒绝搬往,因此父亲对于孩子的监护权起了争执。迪克的母亲决定独自扶养他长大,于是又搬到华盛顿——他母亲找到工作的地方。迪克在1936到1938年间就读于约翰·艾通小学,完成二到四年级的学程。他经常旷课,并在写作结构的课程得到最低分(C),即使有个老师曾谈到他“在说故事上展现兴趣与能力”。1938年六月,多萝西和菲利普搬回加州。迪克进入加州的伯克利中学,然后短暂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rkeley)攻读德语,但在完成任何课程之前就退学了。他推销自己的履历并当上一个音乐节目的DJ,然后在1952年卖出他的第一篇小说,大约就是从那时开始全职写作。1950年代对迪克来说是一段困苦中求生存的日子,以至于他曾这么说:“我们甚至付不出图书馆借书逾期的罚款。”他回想着1960年代初期在加州的反文化运动and was sympathetic to beat poets and the Communist Party(共产党)。There is some dispute regarding the latter and Dick later admitted to being literally thrown out of at least one of its rallies.迪克反抗越战因此成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列档监察的对象。1963年,迪克靠着《高堡奇人》这篇小说赢得雨果奖,当科幻界对这位天才喝彩时,他在文学界整体而言并不受到赏识,因此他的书只能出版于廉价的科幻出版社,结果就算他在后面几年经常出版小说,仍旧得持续在金钱和心理上挣扎着,甚至到了晚年他还是一直有财务上的困扰。在1980年的短篇故事选集The Golden Man的序言中他写道:

“好几年前,当我病的时候,海因莱因提供他所能给我的一切帮助,而当时我们不曾谋面;他总是打电话鼓励我并问我身体是否安好,他还想为我买台电动打字机,愿上帝祝福这位世间少有的真正绅士,即使我不认同他作品中的构想。有一次我欠政府许多税金,完全筹不出钱来,是他借我这些钱,我真的很感激海因莱因和他的妻子,为此我献上一本书作为感谢。罗伯特·海因莱因是个英俊的男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并有着军人的姿态;你可以说他有军事背景,甚至是他的发型。他知道我是个精神错乱的怪人,但当我和我的妻子陷入困境时他仍然会帮助我们。这就是最好的人性所在,这就是那位我所喜爱的人。”

迪克也是一个兴趣广泛的读者,举凡宗教、哲学、玄学、新诺斯替教(neo-Gnosticsm)他都有所涉略,这些元素也常出现在他的故事里。他一生中出版的最后一本小说叫作《主教的轮回》,值得注意的是还有许多作品是在他去世后才出版的。

迪克和他的幻想

“我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何谓真实?许多我的故事和小说里讨论着精神病患的心态和毒品诱发的状态,借由我能呈现一个多重宇宙的概念,而不是单一的宇宙。音乐和社会学都是我小说中的题材,也是基本的政治倾向,尤其是我曾写下关于法西斯主义与我对它的畏惧。”

在他青少年时期,大约是十三岁那时,迪克持续整个礼拜反复梦到自己在书店试着从《惊奇杂志》(Astounding Magazine)里找个议题,当他找到这个议题时却总会包含在The Empire Never Ended这篇故事里,而这篇文章总会向他透露出这个宇宙的秘密。As the dream repeated, the pile of magazines through which he was searching got smaller and smaller, but he never reached the bottom of it,最后他变得渴望,探索复杂世界让他狂热(like the Lovecraftian Necronomicon, promising insanity to its readers)。很快在那之后这些梦就停了,但是这句“The Empire Never Ended”将出现在他之后的作品中。1974年2月20日,他从一次拔智齿时的麻醉副作用影响下康复过来。他应门接下一份附加的止痛药,并注意到那位送来这包药的女人身上戴着一个吊饰with what he called the “vesicle pisces”.(He probably was referring to the intersecting arcs of the vesica piscis.)当她离开后,迪克开始感到奇怪的幻觉,虽然一开始他归咎于止痛药,但持续几周的幻觉让他认为这个可能性越来越小。“我受到一种超自然的理智入侵我的意识,好像是我已经完全发疯了,然后突然之间我又变得头脑清楚。”迪克对Charles Platt说道。1974年的2月和3月,他接收到一连串的幻觉,并总括称之为2-3-74(为2月/3月1974年的速记法)。他描述一开始是由许多雷射光线与几何图形组合成的图像,其间偶尔会瞥见耶稣古罗马,当影像变得越长越频繁,迪克开始声称他活在双重人格之下,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则是托马斯(Thomas),托马斯是西元一世纪时受到罗马帝国迫害的基督教门徒。尽管迪克的过去和持续吸食毒品,他接受这些幻觉成为现实,并相信自己曾接触某种上帝的本质which he referred to variously as Zebra,God,and,most often,VALIS.

心理学

随着时光流逝,他渐渐变得偏执,臆测着KGB(前苏联国安会)或FBI(美国联邦调查局)要密谋对他不利,迪克相信这些人经常对他设下陷阱。根据某种观点,他声称这些人有责任为他的房子遭到盗窃负责,而各式各样的文件被偷走了。然而他后来又声明可能是他自己偷了自己的东西,却忘记自己曾做过这么一回事。迪克推论自己是否可能得了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的议题充斥了他的作品,特别是一篇1964年的小说Martian Time-Slip,就是关于一个出院的精神病患者(ex-schizophrenic)杰克·波伦(Jack Bohlen)。而这个特色也出现在Clans of the Alphane Moon这部小说中,Clans of the Alphane Moon位于一个来自月球庇护所后裔所殖民的社会的中心。精神疾病的主题一直使迪克感到兴趣,因此他在1965年写了一篇论文,命名为《精神分裂症与〈易经〉》。(Sutin,Lawrence. Divine Invasions:A Life of Philip K. Dick. Carroll & Graf,2005)

化名

迪克写作时偶尔会用笔名,其中以理查德·菲利普(Richard Philips)和杰克·道纶(Jack Dowland)最值得一提。“道纶”这个姓出于作曲家约翰·道纶(John Dowland),而约翰·道纶也常在迪克的作品里出现踪影。书名:《流吧!我的眼泪》(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 就是直接参照道纶最知名的作曲Flow My Tears。一些迪克的短篇小说里的主角也有着道纶这个名字。迪克的短篇故事Orpheus with Clay Feet就是以杰克·道纶这个笔名出版的小说。故事里主角杰克·道纶渴望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在故事里,道纶出版了一篇自己的小说,也定名字为Orpheus with Clay Feet,并使用Philip K. Dick为笔名。在《瓦利斯》这篇半自传式的小说中,主角叫作Horselover Fat,其中Philip或Phil-Hippos是希腊语的Horselover,Dick是德语的Fat。

婚姻和小孩

迪克结过五次婚,并有两女一子,这五次婚姻全都以离婚结束。

1948年5月,与Jeanette Marlin,持续六个月。

1950年6月,与Kleo Apostolides,于1958年离婚。

1958年,与Anne Williams Rubinstein(育有一女Laura Archer,出生于1960年2月26日),于1964年离婚。

1966年或1967年(来源存疑),与Nancy Hackett(育有一子Isolde,通常叫作“Isa”),于1970年离婚。

1973年4月18日,与Tessa Busby(育有一子Christopher),于1976年离婚。

逝世

迪克在1982年3月2日逝世于美国加州的圣塔安纳市(Santa Ana),这是反复的中风伴随着心脏衰竭导致的结果。在他死后(他的生命维持器是在3月2日那天关掉的,但他的脑波早在五天前就已经停止了),他的父亲艾德格将儿子的遗体带到科罗拉多州的摩尔根堡(Fort Morgan, Colorado),在他的双胞胎妹妹过世时,墓碑上同时刻着他们俩的名字,而迪克的死亡日期还没填上;在五十三年后,那个最后的日子已被刻上,而迪克就葬在他妹妹身旁。

主要作品

高堡奇人

高堡奇人》(1962)发生在一个错列的美国世界,不同点在于这个世界里二战胜利的是轴心国(Axis powers)。这部小说被认为定义出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错列历史(alternate history)”,而且是迪克的小说中唯一赢得雨果奖的作品。除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尤比克》之外,它是值得推荐给菲利普·迪克迷的入门书之一。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1968)这篇小说是关于一个追捕仿生人(android)逃亡者的赏金猎人,经历了道德上的转折点。这个灵感影响了1982年的一部著名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它合并和加强了迪克的一个重要的质问:什么是真实的和什么是虚假的?是人模人样的仿生人冒牌货还是真正的人们?我们应该将他们看作机械还是人类?这位赏金猎人必须在这两难之中达成妥协。

尤比克

尤比克》(1969)uses extensive networks of psychics and a suspended state after death to create an eroding state of reality. 2005年时代杂志将它名列于1923年以来百大最佳英语小说。

流吧!我的眼泪

流吧!我的眼泪》(1974)是关于一个身处于一个未来警察国家的电视明星,当他一天早上醒来,发现他居然竟变成一个无名小卒,甚至失去事关生存的身份证明。虽然此部作品并不认为是他最好的小说之一,却是在他沉寂多年之后首次出版的小说;而他沉寂的这段时间,也是他声望开始成长的时期,并得到约翰·坎贝尔纪念奖的最佳科幻小说奖,也是迪克小说中唯一同时被提名雨果奖星云奖的作品。

暗黑扫描仪

暗黑扫描仪》(1977)是一部从警方侦察案件角度描写的科幻小说,故事描述一位侦查毒品犯罪的卧底探员,为了坚守其卧底身份而吸食大量致命毒品。此篇作品已经被改编为电影,由理查林·克莱特执导,并于2006年上映。这是菲利普·迪克的畅销小说。

瓦利斯

瓦利斯》(1980)也许是迪克最具有后现代与自传性风格的小说,细述了他自身与一个圣灵的假设奇遇。此部作品也被认为是学术上最具计划性的作品,并且也被美国知名作曲家Todd Machover改编为歌剧。它被票选为迪克最佳小说。迪克晚期的作品,尤其像《VALIS》三部曲,皆着重自传性内容。VALIS即是“巨大自动化活性智慧系统”的缩写,迪克以此作为他其中一部小说的标题(并在他的至少三本小说中延续了这个主题)并接着建立了一套理论——VALIS是实际存在的产生器也是与外星球联系的工具。

太阳系大乐透

2203年,人类已统治整个太阳系,但社会的运行却很不靠谱。最高领导人由一台叫作“瓶子”的乐透机器选出。瓶子一转,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世界的主宰。

这一次,卡特赖特成为了幸运儿。他来自底层、无权无势。初一上台,便要面对前任的刺杀和挑战。双方实力悬殊,他该如何应对?

与此同时,一艘飞船在太阳系中寻找传说中的行星。飞船和卡特赖特关系匪浅。他的当选,是天降鸿运还是另有玄机?

获奖记录

迪克一生中曾被授予以下荣誉:

雨果奖

最佳小说奖

1963 - 《高堡奇人》(获奖)

1975 - 《流吧!我的眼泪》(提名)

最佳短篇小说奖

1968 - 《先贤之信》(提名)

星云奖

最佳小说奖

1965 - 《血钱博士》(提名)

1965 - 《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提名)

1968 -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提名)

1974 - 《流吧!我的眼泪》(提名)

1982 - 《主教的轮回》(提名)

约翰·坎贝尔纪念奖

最佳小说奖

1975 - 《流吧!我的眼泪》(获奖)

改编作品

迪克已有许多的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但只有少数零散地以原著为基础,并被用来当作好莱坞动作冒险电影的灵感起点,然而原著中所呈现的角色特质已经被好莱坞动作英雄的角色性格所取代。

《银翼杀手》

其中最受推崇的改编电影即是由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导演所执导的《银翼杀手》,改编自1968年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作者对于此电影感到忧心,并且拒绝再把此电影写成电影小说,更在制作过程中批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和电影本身。当他有机会看到以特效做出来的2019年的洛杉矶景况时,他惊喜于此景象与他想象中吻合的吻合度。随着电影的拍摄,迪克和导演斯科特有过关于此电影主旨以及角色坦诚且热忱的讨论,虽然他们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迪克依然支持此电影的制作。不幸的是迪克于此部电影播映的四个月前因心脏病过世。相较于上部电影,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所执导的改编电影《关键报告》则较忠实地以动作冒险的电影模式表达一些迪克的作品主题,虽然其中还是改写了许多原著的重点。

《全面回忆》(改编自《全面回忆》)

全面回忆》(1990)则改编于迪克的短篇小说《全面回忆》,使用了与原著同样的精神,但是使原本的剧情更加流畅、合理化。故事中包含了菲利普·迪克式的元素,也就是常对如何区分到底是幻想还是现实而感到感到困惑、迷惘,还有一连串怪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好比机器能带人类回到过去,而且故事的主人翁甚至怀疑自己的真正身份。

《冒名顶替》(改编自《冒名顶替》)

另一部同样改编自迪克另一部于1953发表的同名小说《冒名顶替》的电影《冒名顶替》也于2002年上映,此部电影运用了迪克最常见的两大主题:使患者减低分辨现实与幻觉能力的精神疾病和高压政府对主角的迫害。

《记忆裂痕》(改编自《记忆裂痕》)

吴宇森导演执导的2003年的电影《记忆裂痕》,则对同名的迪克短篇小说做了大幅改编,因而票房惨败且受到强烈的批评。

《异形终结》(改编自《第二代》)

电影《异形终结》(1995)则是根据迪克短篇小说《第二代》(Second Variety)改编而来。然而故事的场景却从原著的地球战后废墟转移到一般遥远星球的科幻场景。《第二代》被引述可能对电影《异形终结者》(1984)以及系列作品中机器主宰的未来景象产生过影响。

《一个废物艺术家的自白》

法语电影《一个废物艺术家的自白》(Confessions d’un Barjo)则是改编自迪克的非科幻故事《一个废物艺术家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Crap Artist)。

《黑暗扫描仪》(改编自《暗黑扫描仪》)

动画电影《黑暗扫描仪》(改编自迪克同名小说)或称《盲区行者》,于2006年7月上映,并由基努·里维斯饰演Fred/Bob Arctor,薇诺娜·瑞德饰演Donna,小罗伯特·唐尼伍迪·哈里逊则如同他们饰演的角色关切毒品议题。这部电影采用rotoscope特殊处理方式,采取真人演出,之后再用动画效果叠上去,营造出一种类似油画效果的质感,有别于传统2D与3D两类动画。

《尤比克》

迪克1974年时曾亲自写过改编自《尤比克》的电影剧本,但是此部电影从未被拍摄。

改编自《流吧!我的眼泪》等的歌剧

至少迪克的作品中有一部被改编成正统的舞台形式,就是《流吧!我的眼泪》,在1988年由纽约的先锋派公司Mabou Mines首先展演,随后也被广为演出。

另一部被改编成的舞剧则是由Tod Machover所作词作曲的歌剧,这部歌剧于1987年12月1日以法文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首演。随后也被改编为英文,并且于1988年被录制成CD发行。

轶事典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