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

更新时间:2024-07-03 20:10

《老实人》(全称《老实人或乐观主义》)是法国伏尔泰1759年创作的哲理性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小说描写了在德国一个男爵家里,寄居着男爵的妹妹与附近乡绅非婚所生的孩子。由于他性情温和、天真善良,人称老实人。男爵府中还有一个家庭教师,名为邦葛罗斯,他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尽善至美,拼命宣传“乐观主义哲学”。老实人信以为真,但不料因与漂亮的小姐居内贡相爱,被男爵一脚踢出了大门。

老实人被赶走后,不久即被捉到保加利亚部队去当兵,因为随便外出而惨遭毒打,并差点被处以死刑。只因国王叔免,才保住了性命。一天,他在街上碰见了身长浓疤,眼睛一只,鼻尖腐烂,已沧为叫花子的邦葛罗斯。从他口中,老实人知道男爵家已被战火夷为平地,居内贡小姐也下落不明。二人结伴而行,来到里斯本,适逢此地发生大地震。老实人和邦葛罗斯又被绑到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上,因为那些僧侣们宣称只有烧死几个外邦人才可以平息地震。偶然机会,老实人得以逃脱。在一个老婆子家里,意外地与居内贡小姐相遇。居内贡小姐告诉老实人,她父母惨遭杀害后,自己先被两个保加利亚人强奸,又遭犹太人踩踏,后被当成奴隶多次贩卖、惨遭侮辱。老实人、居内贡和老婆子经历了漫长的海上航行,逃到了南美洲的阿根廷。但不想总督又霸占了居内贡。一天,老实人与随从在河上漂流,无意中到了“黄金国”。这里黄金遍地,但却被视若石头。这里没有法律,没有监狱,人人自由,个个善良。一个月后,他离开“黄金国”,来到荷兰,碰见了6个失去王位,穷途潦倒的国王。老实人对他们的遭遇不胜感叹。在去君士坦丁堡途中的航船上,老实人又遇到了大难不死、但已沧为苦役犯的邦葛罗斯。

在达普罗篷提特海边,老实人再次见到了此时已变得极为丑陋的情人居内贡,老实人与居内贡结婚后,和邦葛罗斯等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他们买下了一块土地,把前途和希望寄托在田园务农的生活上。小说最后,老实人彻底抛弃了盲目乐观的哲学,他得出的生活结论是:“工作使我们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欲和贫穷·我们要耕种自己的园地。”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个人背景

1755年,一场现象级大地震降临里斯本,此次地震震级至少为8.5级,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城市建筑被毁于一旦。有感于天灾,伏尔泰发表了诗文《论里斯本的灾难》,表达了他对上帝全知全能的质疑: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完美,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民众在遭受苦难。他修正了乐观主义中过于天真的部分,他认为若用“存在的都是对的”来解释里斯本的灾难,则无异于为灾难和罪恶正名,反而陷入了一种冷酷的宿命论。《老实人》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生。

主要人物

“老实人”——甘迪德

“老实人”的母亲因为恋人的家谱只能追溯到七十一代(未能达到七十二代)而拒绝出嫁,从而导致“老实人”成为孤儿。

“老实人”因为和男爵的女儿居内贡小姐自由恋爱,被偏见极深的男爵踢出了大门。“老实人”茫无目的,辗转浪迹,屡受官吏欺压,强盗抢劫,险些丧命。在保加利亚,他被抓去当兵。一日,春光明媚,他多么想出去走走。于是,便信步前行,满以为随心所欲地调动两腿,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权利。万没料到,这自由行动竟招来惨痛的后果,“老实人”挨了四千鞭子,他被打得鲜血淋漓,皮开肉绽。

在战场上,他看到两军互相残杀,惨无人道。在流浪中,他几乎没看见过一个好人,没有见过一个家庭不希望把别的家庭斩草除根,没有见过一个城市是不希望邻近的城市毁灭的,上百万编号列队的杀人犯在欧洲纵横驰骋,干着烧杀劫掠的勾当。“老实人”曾被误认为异教徒,险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后来又在巴黎被骗子神甫盘剥一空。

“老实人”死里逃生,几经悲欢离合,最后和居内贡结了婚并和他们的同伴结成一个小团体,在一起生活。他们买下了一小块土地,分工负责,进行耕作。“老实人”终于找到了生活的结论:只有工作,才能使人类免除三大灾害——烦恼、纵欲、饥寒。

居内贡

居内贡是“老实人”的恋人。在战祸中,居内贡全家被杀,自己被侮辱,被剖腹,后又被当作奴隶,辗转改卖,最后由一个美丽的少女变成为一个相貌奇丑的洗衣妇。

邦葛罗斯

邦葛罗斯:家庭教师。邦葛罗斯是“一切皆善”的鼓吹者。他曾沦为乞丐,当过奴隶,染上恶疾,“身上长着脓疮,两眼无光,鼻子烂了一截,嘴歪在半边,牙齿乌黑,说话逼紧着喉咙,咳得厉害,呛一阵就掉一颗牙”,受尽了种种磨难。

最后,邦葛罗斯跟着“老实人”耕种田地,因为邦葛罗斯不能在德国什么大学里一露锋芒。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老实人》主题思想: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

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邦葛罗斯(主人公的老师)的乐观主义哲学: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小说以“老实人”的经历和他的各种遭遇为主线,以揭露封建君主的专制蛮横、天主教会的虚伪和压迫愚弄人民的残暴为目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对人民悲惨的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的天真无知。

《老实人》抨击的主要对象是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学说。该学说认为:世人所生活的世界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即使上帝并没有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但是,局部“苦”与“恶”的存在是必须的,是因果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成就宇宙的“大善”和“大完美”。人类为自身及他人的命运感到不幸,只是因为世人视野狭小,目光短浅,只看得到自身的世界。若能从宇宙万物着眼,世界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这种理论对于身处不幸的人来说,极具安慰性,且与天主教“上帝全知全能,用它的智慧与爱管理着万物。世上的大小事情,都是上帝的安排。小恶小苦里往往有大善”的观点相对应。因此,这种理论在18世纪的法国追随者甚众。

《老实人》中历险的情节,是和他的哲理倾向互为融合、浑然一体的。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背景都是虚构,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但是,荒诞中却隐藏着严肃的思想、深刻的哲理。作者正是通过荒诞不经的故事和人物,把18世纪法国封建社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鞭挞官吏的贪婪、教会人士的虚伪、宗教裁判所对自由思想的残酷迫害等。在里斯本,由于地震把城市毁了四分之三,为了防止全城毁灭,宗教裁判所要在庄严的仪式中,用文火活活烧死人,说这是阻止地震万试万灵的秘方。于是,教会人士抓到两个葡萄牙人,因为这两个人“吃鸡的时候把同煮的火腿扔掉”,被活活烧死。在巴拉圭的草原上,姑娘居然爱上了猴子,两个赤身裸体的姑娘竟会同猴子奔逐调情。真可谓荒诞至极,然而,它却包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通过嬉笑怒骂的手法,哲理和带刺的俏皮话,对没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

“老实人”及其同伴最后在生产劳动中找到归宿,他们摒弃了盲目的乐观主义哲学,抵制了悲观主义的说教,确信创造性的劳动才是诊治精神创伤、改善人们生活的唯一途径。这种资产阶级的科学结论,于今看来,弊端甚多,因为它不可能彻底铲除人类社会的罪恶根源。但是,作者能把劳动当作一种归宿,则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务实、肯干的进取精神。它反映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长期不懈地探索真理、理解生活的最高成就,不失为伏尔泰寻求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一条新路。

艺术风格

故事情节

虚拟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故事情节。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多数以主人公的漫游经历为线索,采用鱼贯式的层次,大故事串小故事的方式来组织情节。故事完整,时空观念明晰,其中充满许多半神半人,似真似假、离奇莫测的虚拟场景。

伏尔泰的功力在于虚中有实。虚拟,只是小说的躯体。真实,才是它的灵魂。就在那些荒诞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里,也同样包含着极大的现实针对性。

在作品《老实人》中,大名鼎鼎的哲学家邦葛罗斯,不久就被花柳病折磨得体形残缺,沦为只有一耳一眼,嘴歪牙黑的穷丐。原来邦葛罗斯的病毒是从侍女巴该德那儿染上的,巴该德的病“是一个芳济会神甫送的,神甫的病得之于一个老伯爵夫人,老伯爵夫人得之于一个骑兵上尉,骑兵上尉得之于一个侯爵夫人,侯爵夫人得之于一个侍从,侍从得之于一个耶稣会神甫。”这一连串的脏病的“家谱”,显然是作者虚拟杜撰的荒诞图景,它却真实地揭露了贵族上流社会淫乱的内幕,集中地概括出没落阶级的丑恶本质。

伏尔泰摆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面普通的镜子,而是一面折光的三棱镜。透过那不平的镜面,人们看到一个奇异无比的虚幻世界,而在它的每一角落,都有着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子。

在摩洛哥的战场上,兵痞饿得吃人肉,将活人的屁股割下半个充饥。在古波斯城内,查第格的妻子甚至想割下丈夫的鼻子给新的情夫治病。这类情节,骇人听闻,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豁然有悟。

伏尔泰并不想使读者都相信他笔下情节的真实性,而是力求使读者透过荒诞虚构的场景,洞察出作者内在的深刻寓意,使若干无稽的笑料,转化为愤世嫉俗的投枪,上升到新的哲理高度。这就是伏尔泰在编织故事时以虚论实,曲笔传音的真功夫。

叙述手法

《老实人》通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这种手法不仅仅便于以第三者的口吻讲述故事, 还可以让读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冷眼审视故事字里行间里所折射出的哲理, 继而在阅读中严肃地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

《老实人》故事讲述的视角,聚焦在“老实人”身上,以“老实人”和古内宫小姐的恋情为主线牵动其他情节的发展, “老实人”走到哪里,故事的情节就通到哪里。这种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给读者一种冷眼看世事的心境,让读者从“老实人”的种种遭遇中看出他行为的愚蠢可笑。“老实人”所处社会的残酷和冷漠,“老实人”对“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这个结论的认识来得水到渠成,自然真切。

叙述特征

《老实人》的叙述,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方面,《老实人》的叙述速度快得惊人:无缘无故的凶杀、荒谬无比的战争、人祭、毒杀、开膛剖肚、卖淫、轮奸、分尸、砍头、绞刑、食人、欺诈。世界上所有的苦难加起来似乎都没有文本几小时的叙述多。伏尔泰以神话般的笔触,一路狂飙,马不停蹄,驱赶着故事的所有人物遭受炼狱般的重重磨炼,一幕幕苦难的呈现好比意识流电影中的画面。

另一方面,《老实人》接近“零度写作”。叙述者和人物在讲述苦难时,总是极其客观平静,不掺丝毫情感。小说如此描写战争:“先是大炮把每边的军队轰倒六千左右。排枪又替最美好的世界扫除了九千到一万名玷污地面的坏蛋。刺刀又充分说明了几千人的死因。”这种游戏式的笔墨彻底消解了战争的正义性。又如居内贡自述全家的劫难:“他们(保加利亚兵)把我父亲和哥哥抹了脖子,把我母亲割做几块。一个高大的保加利亚人,身长六尺,看我为了父母的惨死昏迷了,就把我强奸。那蛮子往我右腋下戳了一刀,至今还留着疤”。居内贡好像并非在叙述自己的苦难而是讲述一个故事或听闻。《老实人》的世界宛如屠宰场,人既是屠夫又是被屠宰的对象。屠宰场当然无任何温情可言。

这种客观冷静的叙述展示的是人的心灵的麻木。对付这种麻木,伏尔泰有一法宝——幽默。《老实人》中隐藏着无数笑声。笑是一种矫正,通过羞辱来威慑人们,使之返回正常的轨道。笑包含着快乐、劝诫、讽寓以及消除紧张、消解愁闷等种种复杂的含义。

隐喻象征

小说《老实人》中有这样的情节:在“老实人”和随邦葛罗斯跟随在浸礼教徒雅克前望里斯本的途中, 他们先后经历了暴风雨、海难和地震。暴风雨、海难和地震等都是大自然无法预料和避免的自然现象,作者巧用这些隐喻,象征着专制蛮横的封建君主的日渐没落,虚伪的天主教会的最终瓦解,以及被其愚弄的人民的逐渐觉醒。意识的醒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天真的人们在经历了种种欺骗,目睹了虚伪的天主教会的种种丑恶嘴脸后,是会慢慢醒悟过来的。其中,小说中男爵一家居住的美丽豪华城堡象征着高高在上的封建君主制, 城堡的毁灭预示着封建君主制的瓦解和最终的颠覆。

小说《老实人》中,写了一个“尽善尽美”的黄金国,在黄金国里,人们视黄金为粪土,人人平等,只有一个宗教,没有修道士,每个人都是牧师,每个人的意见都一致,从而不存在修道士来辩论、管理、施诡计、烧死意见不统一的人。

“黄金国”——这个仙境般的极乐世界,“老实人”在这里所看到的,“没有一样实用的东西不是赏心悦目” 。人们穿的是“金银铺绣的衣服”,吃的是“珍馐美馔”,住的房屋“仿佛欧洲的宫殿” 。在“黄金国”里,石头就是金子。人们不受金钱势力的支配,和邻国不相往来。他们有“贤明的国王”,没有宗教的狂热,没有教士的迫害,没有法院和监狱,人们过着自由而又幸福美满的生活。

科学馆里:百里长廊,摆满各种数学和物理仪器。当“老实人”提出要离开黄金国的时候,国王随即下令,要工程师造一架机器把他举到山顶,送他出境。“老实人”对此赞口不绝:“这大概就是尽善尽美的乐土了。”

神话意象

小说《老实人》中,多次写到“老实人”起死复生,并先后四次借用了死而复生的神话手段完成作品主题的再现。一是“老实人”再次遇到早已被吊死, 而如今却沦为乞丐的邦葛罗斯。二是“老实人”在老妇人的引见下,遇到他的所爱——居内贡小姐。三是“老实人”见到被保加利亚士兵杀害的男爵的儿子,也就是居内贡小姐的哥哥,他当上了司令。四是“老实人”再次遇到被自己亲手杀死, 却沦为划桨人的居内贡小姐的哥哥。

“黄金国”在《老实人》小说中占的篇幅少,却极引人注目。“黄金国”是浑浊天地中的一块清明世界;是茫茫荒漠中的一小片绿洲。作者关于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的观点,都借助对“黄金国”的描写,正面地表现了出来。

作品评论

伏尔泰在《老实人》中发现了一种讲故事的技巧,“这种技巧后来成为喜剧电影屡试不爽的噱头:以无限的速度堆砌起来的一场场灾难,还有突然增强的节奏,含有一种无端发作的荒谬感”。

——意大利当代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

《老实人》可与许多伟大的文艺作品传得同样的长久。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

作者简介

伏尔泰(1694—1778年)本名是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著述宏富,在戏剧、诗歌、小说、政论、历史和哲学诸多领域均有卓越贡献。他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伏尔泰以其思想启迪民众的心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