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终子国

更新时间:2023-08-01 23:49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无终国在今天津蓟州区一带,该书在右北平郡无终县下云:“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

地理位置

无终国

夏商时期燕山地区存在许多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制小国,无终是其中之一。古籍有关这个小国的史料不多,但它在反映商周时期燕山地区氏族部落的分布,以及山戎“病燕”等历史事件方面有其特殊价值,因此受到人们关注。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无终国在今天津蓟州一带,该书在右北平郡无终县下云:“无终子国。浭水西至雍奴入海。”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水经·鲍邱水注》,对相关的山水地理记得更加具体,其云:“灅水又东南迳石门峡,……又西南过无终山,兰水注之,水出北山东流,曲而南,迳无终县故城东,故无终子国也。《春秋》襄公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绛纳虎豹之皮请和诸戎是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右北平郡治此。《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其水又南入灅水,灅水又西南入庚水。庚水世亦谓之柘水也,南迳燕山下。”庚、浭音同,此庚水即是《汉书·地理志》的浭水。有关山、水地名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皆可寻其踪迹。

无终山

关于无终山,其所属有二说。一是今蓟州城北的府君山,郎蔚之《隋州郡图经》云:“无终山,一名步阴山,又名翁同山。”嘉靖《蓟州志》云:“蓟州崆峒山,在城北五里,一名翁同山。……今久呼为府君山,山上有崔府君庙,故名。”另一说以为是今蓟县盘山,见智朴《盘山志》,以为东汉末年田畴避世乱隐居无终山,即是此山,因而又名田盘山。这二说以《隋州郡图经》较可信,因为无终山盘山均见于《水经注》,前者为灅水所经,后者为泃水所经,显然不属一地,所以盘山不能是无终山,以府君山(崆峒山)属无终山的可能性较大。乐资《九州要记》亦云:“古渔阳北有无终山,上有昭王冢。”此渔阳即蓟县,城北即府君山,盘山在此西北,距离有三十多里。唐李贤注《后汉书》云:“无终本山戎国也。无终,山名,因为国号,汉为县名,属右北平,故城在今幽州渔阳县也。”知无终子国由无终山得名,此山虽然不高但影响却大。

兰水

无终山无终县故城东的兰水,今名黑水河,是灅水的上游支流,由遵化县境入蓟县境,经古强峪长城口、清王爷陵(亦称太子陵)等地,于淋河镇附近入淋河。淋河即灅水,《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俊靡县下云:“灅水南至无终,东入庚。”汉俊靡县在今遵化县西北。《水经注》记云:“庚水又西南流,灅水注之,水出右北平郡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东南流,世谓之车畚水。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魏土地记》曰:‘徐无县东有温汤,即此也。’”此温泉今名汤河,《遵化县志》记:“汤河,州西五十里,源出鲇鱼石山,东南入水门口。”又记:“温泉,州西北四十里,福泉寺下,宽平均半亩,其水无冬夏,常沸如汤,可浴。”《水经注》又记:“灅水又东南迳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此地今俗称龙门,两侧崖壁峭立,形势险峻,附近有石门镇。《遵化县志》记:“石门峡,州西六十里。”即此。

庚水

灅水下注的庚水,又称柘水,今名州河,当是取柘、州谐音。此水上游今名氵黎河,发源于河北遵化县东北境,《水经注》记该水“出徐无县北塞中,而南流历徐无山。”汉徐无故城在今遵化县,徐无山今名鹿儿岭,《畿辅通志》引《遵化州志》云:“鹿儿岭,州东五十里,氵黎河出此。”氵黎河西南流,于玉田县北境群山的北侧,今于桥水库处合灅水,燕山当在此处,这一带至今仍有大燕山口、小燕山口、燕各庄等地名。《遵化县志》云:“燕山,州西南七十里。晋咸康四年石虎攻段辽,辽将北平相裕望燕山以自固。”当即此。晋北平郡治为今遵化西南部之平安镇古城,位于燕山口东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徐才《宗国都城记》曰:“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并引《括地志》云:“燕山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地望、里程皆和《水经注》合。

文化遗存

有资料表明,蓟县一带作为无终国故地,最晚从商代已经开始,早期文献记载称做“终北”。《列子·汤问》云:“禹之治水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古之北海即今渤海,有《孟子·万章》记孤竹君“居北海之滨”可证。孤竹国地望包括今卢龙至辽西,属无终子国故地的蓟县正位于卢龙西,和孤竹同“滨北海之北”,可见商代的“终北”之国应当就是周代的“无终子国”。“终北”国在商汤时已经存在,表明其历史当从夏代已经开始。到周代发展成为有“子”爵封号的“无终子国”,整整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时间跨度达千年以上,它一直在蓟县土地上繁衍生息,必然会留下相应的遗存。

考察蓟县一带古文化,夏商周时期确是有一支土生土长的青铜文化存在,这便是大坨头文化张家园下层类型、围坊三期文化和张家园上层文化,这三个考古学文化虽然彼此文化面貌有异,但实际上是同一支文化的前后不同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但发展脉络清晰可寻①。大坨头文化孕育于昌平雪山一期文化,它早期陶器群中居主要地位的陶鬲,在昌平雪山遗址H66龙山文化灰坑中即有与之相似的造型②,甚至还有人认为雪山H66即是大坨头文化的遗存,略可见其密切关系。大坨头文化发展到商代中期,受到来自长城地带以花边鬲为代表的古文化影响,蜕变成为围坊三期文化,这在宣化李大人庄③、涞水渐村④等遗址出土的陶器群中表现得十分清楚,这些陶器群的多数器类乃至造型,依然表现出大坨头文化的特征,但花边鬲的出现无疑已开始了围坊三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周人灭商,在燕山地区建立燕国,围坊三期文化受到周文化的强烈冲击,在其内涵中大量渗入周文化因素,从而蜕变成为张家园上层文化,这是这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在房山镇江营,张家园上层到西周中期为周人的姬燕文化所代替⑤;在易县燕下都⑥,具有张家园上层文化特征的遗存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这支古文化至此结束。有人认为围坊三期文化和张家园上层文化“是大约相当于黄河流域商末至西周时期具有文化谱系差别的两类遗存”,“年代基本相当”。此说缺乏根据,近年出版的《镇江营与塔照》报告,以翔实的地层资料进一步证明,该遗址具有围坊三期文化特征的商周时期第二期遗存,和具有张家园上层文化特征的商周时期第三期遗存,确是前后相接的二个发展阶段,不存在“有文化谱系差别的两类遗存”和“年代基本相当”的可能。正因为如此,所以有学者将二者统一称为围坊三期文化或张家园上层文化,不予区分为二个考古学文化,只是划分成几个阶段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