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斯顿战役

更新时间:2023-11-22 10:44

德累斯顿战役(Battle of Dresden) 是第六次反法同盟与法国作战期间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发生在1813年8月26-27日的德累斯顿地域。对阵双方分别为奥地利元帅卡尔·冯·施瓦岑贝格亲王统率的波希米亚同盟军与拿破仑一世率领的法军。

德累斯顿简介

(德语:Dresden;索布语:Drje?d?any,意为河边森林的人们,台湾音译为德勒斯登)是德国萨克森州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它位于德国的东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离捷克边界仅30公里,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公里,北面距离德国首都柏林200公里,离西北方萨克森州另一个大城市莱比锡100公里。

德累斯顿的城市人口约500,000(2006年),都会区人口共有1,250,000,而德累斯顿所在的萨克森三角城市聚集区共有3,200,000人,被列为德国主要大城市之一。

在历史上,德累斯顿曾长期是萨克森王国的都城,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德累斯顿巴洛克风格),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累斯顿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累斯顿也是德国照相机、钟表制造和高级食品的生产中心,是德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根据某些标准,德累斯顿是欧洲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市遭到盟军的大规模空袭,加上此后东德40年的统治,城市面貌已经面目全非。不过自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德累斯顿再度成为德国东部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并运用西部的资金恢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物和历史遗迹,再度成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德累斯顿还是一个重要的科研中心,拥有许多研究人员。该市经常被称为“德国硅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学之一。

由于地处狭窄的河谷,德累斯顿的气候类似于德国南部,比德国东部大部分地方温暖。2002年德累斯顿列为欧洲绿化最好的大城市:三分之一地区被森林覆盖。“大花园”(GroßerGarten)是该市最大的城市公园。

战役背景

国内背景

1811年,由于英国进行反封锁,法国经济不景气,农民开始厌恶战争,但是拿破仑狂妄的征服野心并没有减退。他兼并了罗马教皇国,软禁了罗马教皇。他不顾帝国大厦的基础在动摇,不顾他的军事顾问和政治顾问的劝说,还是决定发动规模空前的对俄战争。

1811年,法俄矛盾越来越尖锐。首先,拿破仑在法俄争夺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上不向俄国让步;其次,拿破仑极力巩固和扩大从属于他的华沙大公国,作为压抑、牵制俄国的前哨阵地;其三是拿破仑宣布与俄国有亲戚关系的奥尔登堡并入法国的版图:其四是俄国提高法国工业品的进口,破坏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让英国商品流入欧洲。由于这些矛盾的尖锐,法俄两国关系趋于破裂,拿破仑决定发动战争来征服俄国。

1812年5月,拿破仑在德累斯顿设置大本营。6月24日,400,000余大军(其中法军150,000~200,000,其余为仆从国军队)渡过诺曼河,侵入俄国,攻击目标直指莫斯科。拿破仑在有山有水的意大利战场上运用自如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荒凉而广阔无际的俄罗斯平原上无法施展。由于各种因素,部队减员日益严重,到斯摩棱斯克时已减到160,000人。8月斯摩棱斯克(Smolensk)会战,俄军防御失败,焚城而退。法军伤亡10,000人以上,俄军伤亡至少有15,000人,但法军未能捕捉俄军而加以歼灭。

1812年8月29日,俄国任命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 Mikhail I. Kutusov)(1745~1813)为总司令。俄军退到莫斯科西方70英里的保罗迪诺(Bor odino)占领防御阵地,等待法军来攻,其兵力有120,000人。

拿破仑集中兵力,只比俄军稍多一点。9月7日开始攻击,法军集中400门炮,以密集火力,打开一条通道,让骑兵从缺口中突破。经过可怕的火力战后,缪拉的重骑兵用闪电式冲锋,横贯战场,终于打破了俄军的阵线。法军步兵在骑兵后面跟进,占领了核心阵地。此战俄军伤亡42,000人,向莫斯科撤退。法军伤亡32,000人,因拿破仑生病,没有追击。法军未能歼灭俄军,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中央指挥,各元帅自行战斗,失去协调的结果。这是法俄战争中的决定性会战,拿破仑通过一次决战取胜的的企图落空,法军士气大挫,俄军则受到鼓舞。

1812年9月14日,拿破仑进入莫斯科。俄军将城内居民撤退,纵火焚烧。拿破仑的军队大部分在郊区露营,兵力还有95,000人,十分疲乏。拿破仑尽管有过西班牙战争的痛苦经验,面对俄国的焦土政策,仍没有觉悟到自己又碰上一次人民战争-这是不能凭藉幸运的一击而结束的。他在莫斯科废墟上徘徊了6星期之久,3次向亚历山大一世提议媾和,而沙皇却宣称:“我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气候因素

黄金般的秋日白白地浪费了。由来所传说的“寒冷气候击败拿破仑的大军 ”,己深入人心。然史家们根据史料,那一年有长时间温暖气候,为俄国罕见现象,法军败亡真正的原因,是拿破仑迟疑不决,而俄国上下一心。库图佐夫已集中了110,000人,精神充沛。另有南北两支军团,威胁着法军后方数百英里的交通线。11月19日,拿破仑下令退却,仍命军队带著战利品和俘虏的火炮而行。军队刚自莫斯科退出,已开始瓦解,主要原因是官兵不服从命令,兵员日有损失,而寒冷气候及哥萨克骑兵的追击将归途变成了恶梦。靠著内伊元帅的无比勇气,使5万名形容憔悴的官兵到达了斯摩稜斯克。11月26日开始渡别列津纳河(Berezina R.聂伯河支流)时,许多战斗部队的军官,因自己急于脱险,不肯严格执行命令,使各部有秩序的依次渡河。造成混乱,成千成万官兵被河水溺毙或被踏死。

12月8日,大军已不复存在,生存者只有10,000人,拿破仑将残兵交给缪拉元帅指挥,自已先行赶回巴黎去另召新军。俄军亦已精疲力竭,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因病于4月28日去世。1813年1月1日,原归麦唐纳指挥,在里加方面作战的普鲁士军叛变,投奔俄国,麦克唐纳军被迫撤退。缪拉带着残部,会合麦克唐纳,回到波兰西部的波兹南(Poznan)。远征莫斯科之役,法军及其同盟军队损失300,000人以上,俄军亦损失250,000人。

拿破仑回到巴黎,加紧组织新的军团,因为他预料比以前任何一次规模更大的反法联盟将向法国扑来。

反法联盟

12月30日,里加方面指挥着3万普鲁士军队的约克将军突然自行与俄军签订条约,宣告中立。约克的叛变成了普鲁士全面叛变的一个讯号,2月26日,腓德烈.威廉与俄国签订了攻守同盟条约,普鲁士同时向法国宣战。

1月18日俄军于渡过维斯瓦河,2月进入华沙,3月进入汉堡。此时拿破仑正忙于在4个月之内建立一支新军。“法兰西已经变成一个大工厂。整个法兰西民族都忘却了过去的挫败,纷纷表现出他们的热诚和信心。”就全体而论,新召集的步兵似乎还很不错;和从前一样,炮兵还是极为优秀,但骑兵的数量和素质却不够水准,原因在于老骑兵都在俄国牺牲光了。在法国再也找不到那么多的补充人员,由于缺乏有效的骑兵,使拿破仑在新的战役中从头到尾都感到束手束脚。

沙恩霍斯特将军负了重伤。夜幕低垂,会战结束。联军决定撤退。法军赢得的胜利不具有决定性,如果再有两小时的白昼,那么毫无疑问就可以成为决定性的胜利,法军并未追击,因为他们的骑兵不是俄军的对手。胜利的成本极高:法军损失了18,000人(包括死伤被俘都在内),联军方面损失了11,500人。

5月8日,拿破仑进入德累斯顿,他把无能的欧仁送回意大利,把所有军队重新分为两个独立军团,一个由内伊指挥,一个亲自指挥。 5月19日,拿破仑亲自侦察在包岑的联军阵地,联军为俄军64,000人和普军32,000人据守,名义上的统帅是维特根斯泰因。20日开始的包岑会战是完全有利于拿破仑的。5月21日联军认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于下午4时摆脱会战。如果拿破仑此时进行一个强力的骑兵追击,那么他们很可能迅速瓦解。双方的损失可能都在20,000人左右。和吕岑之战一样,包岑会战又是一次虎头蛇尾的胜利。当敌人开始退却时,拿破仑就准备不顾一切追击。几分钟后,站在他身边的迪罗克元帅突然被一颗炮弹击毙,使皇帝的神经也大为震动,于是他命令吹停火号。

停战期间

6月1日3个交战国同意休战,以后于6月6日,在布拉斯维茨又同意延期到 7月20日,然后再延到8月16日,以便拟定和平条件。

6月15日,英国依照条约给俄普两国支持2,000,000镑,并宣称如果奥地利参加同盟,也可获得500,000镑。7月7日,瑞典皇储卡尔·约翰(原拿破仑的元帅贝尔纳多特)也倒向联军方面。7月19日,各国在莱茵巴赫开会,奥地利也参加了。他们共同约定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都不冒单独与拿破仑交战的危险。如果在战场上单独与他遭遇,就应立即退却,一直等到联军兵力集中之后再对付他。不久,奥地利向法国提出下述的和平条件:取消华沙大公国和莱茵邦联;伊利里亚各省应归还奥地利;普鲁士恢复在1805年的地位。拿破仑拒绝接受,于是普俄两国在8月10日宣布废止休战,两天之后,奥地利也向法国宣战。

8月15日,休战的最后一天,拿破仑已经集中了442,000人的兵力,其中有四万余人为骑兵。他的对手为俄军184,000人,普军162,000人,奥军127,000人,瑞典军39,000人,还有盎格鲁-日尔曼联军9,000人,包括由布古上尉指挥的英国火箭连在内。联军的野战军共分为3个军团:波希米亚军团,由施瓦岑贝格亲王指挥;西里西亚军团,由布吕歇尔元帅指挥;北方军团,由贝尔纳多特指挥。拿破仑却并不知道敌人有如此强大的兵力。

8月16日,拿破仑派遣圣西尔军团进驻德累斯顿,以阻止联军的行动,并为自己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提供据点。

8月25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弗朗茨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三世三位君主及其幕僚抵达德累斯顿南部近郊,从联军的角度看,这座城市的防御显得十分薄弱:仅由圣西尔的20000人组成的法国和萨克森卫戍部队不可能防守住如此规模的城市。沙皇和让·马里·莫罗(前法国将军和联军1813年的顾问)想立即发动攻击,但联军总指挥施瓦岑贝格希望等到更多的部队到来。

8月26日上午9时左右,拿破仑在疯狂的“皇帝万岁”呼声中骑马进入德累斯顿。下午,施瓦岑贝格开始攻城,战役正式开始。

战役概述

进攻的波西米亚军团分为三个部分:左翼由奥地利人组成,由施瓦岑贝格亲自指挥,包括9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和128门火炮;右翼由维特根斯坦领导下的俄军和普军组成,包括2个俄罗斯步兵师和冯·克莱斯特的普鲁士军团以及158门火炮;预备队由巴克莱·德托利领导下的俄军和普军组成,包括2个俄罗斯掷弹兵师、4个俄罗斯卫队骑兵师、普鲁士皇家卫队和大约150门火炮。

在德累斯顿,圣西尔的第十四军分散各个堡垒和防御阵地驻守。从早上6点到中午,联军武力探测了法国的防御工事。拿破仑于上午10点左右从北方抵达,随后不久,近卫军步兵和缪拉的骑兵抵达,法军在三天的强行军中行进了140公里(87英里)。

上午11点过后,联军注意到大批法国军队从北方赶往德累斯顿。中午到下午3点之间的战斗暂时平息了下来,这时法国的增援部队占据了阵地。联军终于在下午3点左右开始了对城市南郊的炮轰和总攻。随着联军不断取得进展,拿破仑迅速向受威胁地区派遣增援部队——第一骑兵团在法军右翼,第二骑兵团和青年近卫军第二兵团在中部,莫蒂埃和青年近卫军第二兵团在法军左翼。下午5点半,拿破仑发起反击。到了傍晚,法国人几乎恢复了圣西尔原来的所有阵地。8月26日夜幕降临,一场倾盆大雨持续了一整夜,河水暴涨,地面也变得泥泞不堪。

8月27日早晨,维克托的第二军、马尔蒙的第六军和近卫军骑兵联手在大雨中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彻底摧毁了联军的左翼,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战术胜利。暴涨的魏塞里茨河切断了约翰·冯·克莱诺和伊格纳兹·久莱指挥的联军左翼与中部联军主体的大部分联系。缪拉元帅利用了这种有利形势发起进攻,给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克莱诺军团里几乎所有的营都被迫放下武器,五个步兵团被缪拉的骑兵包围并俘虏,大约有13000人;久莱的师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因为他们在暴雨中受到了有维克托第二军支持的缪拉的骑兵的攻击,雨水打湿了燧石和火药,奥军的步枪和大炮失去了用途,在法国胸甲骑兵和龙骑兵的打击下蒙受了巨大伤亡。

在联军左翼瓦解之际,内伊、莫蒂埃和圣西尔再度进攻盟军右翼。尽管遭到俄军与普军骑兵的猛烈反击,但联军右翼很快也遭击退。法军中央由马尔蒙的第六军据守,但两军在中部的战斗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炮兵的对决。到了下午5点左右,尽管联军依然具备强大的后备力量尚未投入,但施瓦岑贝格过高估计法军战绩,整个联军不得不开始缓慢后撤。当晚,联军撤出战场。拿破仑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意识到敌军已经撤离。

有效的后方防卫部队加之恶劣的天气让施瓦岑贝格从容的撤出了波西米亚军团的大部分主力。整场战役中,联军损失了大约38000人和40门火炮;法军伤亡人数总计约10000人。

战役后续

8月27日,旺达姆将军接到命令,向皮尔纳挺进,与他的第一军在那里渡过易北河。这是在一场倾盆大雨中完成的行动,并没有惊动在泽希斯塔高地上的俄军。旺达姆的这一行动是在联军从德累斯顿撤退的过程中发生的,并导致三天后的库尔姆战役,在受到占压倒性优势的敌军攻击后,旺达姆最终被迫投降。这一招致严重后果的命令在后世也饱受争议。库尔姆的失利加上乌迪诺元帅和麦克唐纳元帅的接连失败,给拿破仑在德累斯顿的胜利蒙上了一层阴影。

拿破仑的老对手让-维克托-玛丽-莫罗(Jean-Victor-Marie Moreau)刚刚从美国流放归来,他在德累斯顿战役中受了致命伤,于9月2日在鲁尼去世。

战役评价

此战,施瓦岑贝格虽然占有数量优势,拥有强大的预备队,但他优柔寡断,不善于识破敌人行动意图,使拿破仑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取得了胜利。这是拿破仑一生中最后一次大兵团作战的胜利,但是已经无法挽回法兰西帝国江河日下的命运。此战法军虽然给联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但由于法军缺乏有效的追击手段,加之天气恶劣等原因,使得联军保存了实力成功撤退,并为之后法军在莱比锡战役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