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火

更新时间:2024-01-11 19:38

伏火,炼制外丹的一种方法。指将矿石药加热处理(多与特殊的辅料一起 ),使其变为高温下不气化挥发的另一种物质,从而达到制伏矿石药火毒,利于服用的目的。

简介

此“伏火”是动词道教书籍中,此“伏火”用例众夥。火药是中国汉族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荒谬和可笑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火药的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此为伏火。

记载

(1)伏火北亭法:北亭砂三两 (明白者) ,以黄蜡一分半(熔作汁,拌北亭令匀),作一团子,以纸裹。炒风化石灰一斗,用一磁罐,先将一半风化灰入于罐内实筑,内剜一坑子,放北亭于内,上又将一半风化灰盖,准前实筑。初用火三斤以来,渐渐加火至五七斤,三复时足,乃起一弄十斤火锻,令通赤。火尽,候冷取出,用生绢袋子盛。又掘一地坑子,可受五七升,满添水,候泣尽水,安一细磁碗于坑子内,上横一杖子,悬钓北亭袋子于碗上,更用一盆子合盖,周回用湿土壅盆子,勿透气。三复时并化为水,取此水,拌调前件二味药。(《云笈七签·卷七十六》)按,此例详细说明了“伏火”北亭砂(即硇砂)的方法。

(2)《飞伏法诀》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用八气、二十四候、一百二十日周而砂伏火毕。每一候飞伏法:五日内,四日用坎卦,一日用离卦。(《云笈七签·卷六十九》)

因为矿物药的炮制方法直接渊源于道教的炼丹术,所以不唯道教书籍,即古医籍中“伏火”用例亦很多。

(3)伏火硫黄法:先用硫黄五两,水飞,去砂石,称,研为末,用瓷合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盐泥固济,晒干。地内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满,置合子在上,用泥固济,慢火养七日七夜,候日足加顶火一煅,候冷取研为细末。(宋《杨氏家藏方·卷七·泄泻方二十道·玉粉丹》)

(4)水银在丹砂中,伏火则溜汞于下,同他药炼之则结粉于上。(清《本草述钩元》卷一《水银粉》)

从动词义引申之,凡经伏火法炼制过的状态,亦称为“伏火”,此为形容词。

(5)素真用兑添白铜法:白铜一斤,锡一两,右令烊之泻酒中,出之打破,取伏汞一两,胡同律二两,油脂一升,煮令脂尽,胡粉色赤,即伏火。(《云笈七签·卷七十一》)

(6)七返丹砂虽燠令伏火,本无四象五行,筋骨血肉,阴阳气不全,如服之,令人五脏血干。(《云笈七签·卷六十四辨金石药半去毒诀》)

(7)伏火丹砂,保精养魂,尤宜长服;伏火石硫黄,救脚气,除冷癖,理腰膝,能食有力;……伏火磁石,明目坚骨;……伏火水银,压热镇心。(《千金翼方·退居·服药第三》)

(8)通顶抽风散主:硝石二两,以新瓷瓶内盛硝石,渐以火熔成汁,以生萝卜子,时时投三十二粒入于硝内,候烟出尽又投,直候萝卜子、硝石无声,硝已伏火(《太平圣惠方·治眼睛疼痛诸方》)

(9)通灵玉粉方:硫黄半斤,以桑柴灰五斗,淋取汁,煮三复时,时以铁匙抄于火止试之,候伏火即子,候干。如未伏,更煮,以伏火为度。伏了即细研为散。(《太平圣惠方·硫黄丸》)

(10)雷公云:“凡使,先研如粉,以磁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瓶子赤时投硝石于瓶子内,其硝石自然伏火,每四两硝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证类本草·硝石》)

(11)《大明》曰:真硝石,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少,即加热者,伏火即止。……时珍曰:熔化,投甘草入内,即伏火。(《本草纲目·硝石·修治》)

判断是否已伏火的方法是直观法:将成品置于火上烧,看其是否发生变化,不变化便为伏火。变化依据一是颜色变化,二是有无异味,三是有无特殊烟气。所谓“若能制伏,拒火色而不易本元”(《云笈七签》卷六十八《四黄制伏品第五》)也。如上引第(9)例中试硫黄是滞伏火即是,硫黄本为黄色,但其“燃烧时易熔融,火焰为蓝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气。”(《中华本草》1册422页)后来积累了经验,掌握了到什么程度便已伏火,并不需检验,如(11)例将硝石“熔化,投甘草入内,即伏火。”

当然,炼制丹药是为了服后能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的,但事与愿违,从帝王到方士,历代因服食丹药而丧命的屡见不鲜。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有些矿物经了火同样是有毒的,有些在伏火后毒性甚至更强。如丹砂经火使硫化汞氧化而成汞,有大毒。

“伏火”另有“伏炼、飞伏、伏、制、死、伏制、住、住火、拒火”等十数种叫法。例子甚众。如:“光明砂一斤伏炼得十四两”(《云笈七签》)。“硫黄制汞,芒硝伏雄”(唐·《丹方鉴源》),“制”、“伏”二字对文,制亦伏也,指硫黄、芒硝作为辅料能分别命名汞和雄黄伏火;《庚道集·伏硫法》:“用白花益母草自然汁煮七伏时,火上试。……未伏,再煮二三日,用益母草滓铺底盖头,慢火至猛,加煅三五日,即死。”以上“死”即“伏(火)”意。“住”如:“夫汞遇则飞,不能使住。凡所为者,盖亦多矣。若非物制伏,不可为之。今以药伏之,万不失一。”(《云笈七签·太清丹经要诀(并序)》)“住火”:《丹房镜源》芹花“用煮雌黄,立住火”。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一来解释一下教材错解的例句。白矾是含水硫酸铝钾,经高温密闭煅后失去结晶水,即成为枯矾。《医学入门》:“(白矾)细研入瓦罐中,火煅半日,色白如轻粉者,名枯矾。”与“若经大火一煅,色如银,自然伏火,铢薱不失。”内容一致。五方草、紫背天葵二味自然汁是伏制白矾的辅料。白矾用二味自然汁作辅料煅成的枯矾,已经伏火,所以精华物质“铢薱不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