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史

更新时间:2023-06-10 10:18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夏志清。这是一部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名著,一部文学批评经典。作者夏志清教授是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和权威。

图书概览

《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

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宽广深邃的批评视野,探讨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发展路向,尤其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使此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是中国内地80年代“重写文学史”运动的最重要的动力,而其坐标则是这部文学史对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的发现和推崇。尤其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将她的小说与曼斯菲尔德、凯·安·波特、韦尔蒂和麦克勒斯相提并论。这对当时的港台文学界乃至之后的内地文学界都震动很大。

《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两度再版,而由刘绍铭夏济安李欧梵、水晶等众多港台一流学者翻译的中译繁体字本于1979年、1985年和1991年分别在香港和台湾出版,2001年又在香港出版了中译繁体字增订本。由复旦大学推出的中文简体字版是这部著名的文学史著作问世四十多年后,首次与中国大陆读者见面。

拥有《中国现代小说史》版权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于2014年三、四月份推出修订版,相对于之前在大陆出版的版本会增加一些内容。

作者简介

夏志清,江苏吴县人,生于上海浦东,中国文学评论家。1947年赴美,1951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6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任中文教授,1991年退休。1961年,夏志清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夫人为王洞,居住在纽约曼哈顿西113街。

夏志清著述甚丰,英文著作还有《中国古典小说》(1968年)、《夏志清论中国文学》(2004年),中文著作有论文集《爱情;社会;小说》(1970年)、《文学的前途》(1974年)、《人的文学》(1977年)、《新文学的传统》(1979年)、《夏志清文学评论集》(1987年)、《夏志清序跋》(2004年)和散文集《鸡窗集》(1984年)等。

美国纽约当地时间2013年12月29日,夏志清因心脏病去世,享年92岁。

社会评价

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论,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 钱钟书

夏志清的书至今已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它真正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为美国作同类研究的后学扫除障碍。我们全都受益于夏志清。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 李欧梵

《中国现代小说史》冲击了大陆学术界的价值观念

文学评论家刘川鄂教授高度评价了夏志清辉煌的一生,“他在中国的学术史上是有他的价值的,有他永远的贡献的,相信8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人都会感念他,因为都受到过他的启迪和影响。”

《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本出版于1961年,此书的问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境界,也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刘川鄂认为:“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对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格局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他发现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师陀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价值,并引发了大陆历久弥新的张爱玲热、沈从文热、钱钟书热,改变了中国现代小说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格局,冲击了大陆学术界的价值观念。”

夏志清一开始从事欧美文学研究,对西方文学经典非常熟悉,学贯中西的学术背景使得他在审视中国文学的时候,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他能站在世界优秀文学的高度上来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得失成败,他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是一种中性的价值观,而此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左的文学观念的影响,所以才会贬低徐志摩、贬低沈从文,忽略张爱玲刘川鄂认为,“他是有着世界优秀文化作为参照的研究者,以中外优秀的文学作为宏观的参照系,注重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站在现代世界文化的起点上进行审视。”

文学理论家陈子善表示,改革开放后,“夏先生的作品向国内作者展示了另一个广阔的文学世界。他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文学功,不可没。”文学评论家雷达说:“夏志清的文学研究,将文学评论拉回到文学本身。在今天看来,这种研究方式也是站得住脚、有说服力的。”

图书目录

大陆版新序(夏志清

中译本序(夏志清)

经典之作——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引言(刘绍铭

《中国现代小说史》再版序言(刘绍铭)

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本第三版导言(王德威

第一编 初期(1917-1927)

第一章 文学革命

第二章 鲁迅

第三章 文学研究会及其他:叶绍钧、冰心、凌叔华许地山

第四章 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

第二编 成长的十年(1928-1937)

第五章 三十年代的左派作家和独立作家

第六章 茅盾

第七章 老舍

第八章 沈从文

第九章 张天翼

第十章 巴金

第十一章 第一阶段的共产小说

第十二章 吴组缃

第三篇:抗战其间及胜利以后(一九三七——一九五七)

第十三章 抗战其间及胜利以后的文学

第十四章 资深作家:茅盾、沈从文、老舍、巴金

第十五章 张爱玲

第十六章 钱锺书

第十七章 师陀

第十八章 第二阶段的共产小说

第十九章 结论

附录:

附录一: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

附录二:现代中国的感时忧国的精神

附录三:小论陈衡哲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